科技创新要立足国家需求 最美蓝天背后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7 15:34:26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正文

打开窗,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随手拍一张蓝天的照片。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数显著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而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清洁能源替代,从夏季臭氧污染治理到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这场与每个人的呼吸密切相关的关键战役背后,有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团队的努力与坚守。

2020年12月,团队带头人郝吉明荣膺由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等6部门评选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面对荣誉,这位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淡然处之:“大家选我,不是因为我‘最美’,而是希望看到我们的环境更美、国家变得更美。”

1.方向坚定 “科技创新要立足国家需求”

酸雨、燃煤、汽车尾气、PM2.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过去30年间先后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酸雨、雾霾等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而对于郝吉明领衔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团队来说,“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不缺席”,是他们坚守不变的科研信念。

1984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郝吉明毅然放弃了留美工作的机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学成回清华任教的博士。

彼时,国内面临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问题,煤燃烧释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严重的酸性降雨给我国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成了团队瞄准的第一个重大课题。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区之一,尤其是在重庆、贵阳、柳州等烧高硫煤的地方比较严重。”郝吉明决定从酸雨成因和影响入手,寻找酸雨控制的对策。

四川白马电厂、重庆珞璜电厂、山东黄岛电厂……十几年里,郝吉明带领团队把全国各地电厂走了个遍,进行了充分的采样、环境污染评估工作,不仅搞清楚了我国土壤和地表水酸化的关键过程,还提出了《酸雨控制区或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1998年,该方案被国务院采纳推广,极大推动了我国酸雨和燃煤二氧化硫的治理进程,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里程碑。

随着时代发展,新的大气污染问题此起彼伏。团队随之不断转换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小汽车走入更多平常人家。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引起了郝吉明的关注:能不能找到方法,控制住这个潜在的污染源?

经过研究,团队发现北京的大气污染是煤烟-机动车复合型的污染,1992年欧洲已经实行了欧I排放标准,而我国当时施行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排放限值上仅相当于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当时国外汽车公司在控污技术上是比较成熟的,但中国在引进国外企业主要工艺时,却没有包括尾气净化设施。”郝吉明回忆。

制定新的小汽车排放标准迫在眉睫。团队构建了“车-油-路”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综合控制体系,并与各方力量联合推动了北京市发布DB11/105《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拉开了制定国I排放标准的序幕,使得我国汽车产业的污染控制与国际接轨。

针对特大城市的大气综合治理问题,领衔参与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推动了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助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重大政策的出台……持续不断的科研攻关中,团队的创新成果接二连三。

有人说,是他们运气好,选择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领域。但在郝吉明看来,这其中有“诀窍”可寻:“科技创新一定要立足国家需求,否则毫无意义。”

标签: 最美科技工作者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905 144 107@qq.com

同花顺经济网 豫ICP备20014643号-14

Copyright©2011-2020  www.thx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