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舆情:“胸痛大学”命名受争议 小凤雅事件引发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11 22:26:04 文章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 > 正文

近日,“中国胸痛大学”起名欠妥引发争议,舆论认为,学术组织要遵循国家民政部及组织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名称也应准确体现学术组织的本质。小凤雅事件陷入“罗生门”,引发社会各界反思,舆论监督要遵循法律,基于事实,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彰显社会正义力量。媒体曝光体检行业乱象丛生,舆论建议建立统一的管理规范,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整治才能保障健康体检市场的有序发展,进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中国胸痛大学”起名欠妥引发争议

近日,一则“中国胸痛大学在山东济南成立”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5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分别回应,称“中国胸痛大学”没有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审批,设立高等院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用规范的名称。5月2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齐鲁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中国胸痛大学”只是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组织,而非高校。陈玉国担任的是第一届主委,并非校长。目前,该学术组织表示已经关注到网友热议,认为名字确实欠妥,给公众造成了误解,正在研讨更换名称。

舆论观点:学会协会组织要看清自己本分

光明网评“胸痛大学”最终回归普通学术组织,这个过程,是网络舆论以戏谑和荒诞方式进行打假的过程,也是学会、协会等组织在批评中看清自己本分的过程。《潇湘晨报》发表评论:“一起不严肃的取名事件,透露出来的仍然是学术领域浮躁的脉象。”

“中国胸大”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群嘲”与“戏谑”。部分网民认为“中国胸痛大学”的命名“考虑不周”,还有网民质疑学术组织以大学命名是“煞费苦心”,此外,一些理性的网民提示希望在荒诞之后“记住什么是胸痛”。

舆情点评:学术组织应回归学术研究本位

“胸痛”与“大学”结合造成的违和感,在引发网民群嘲的同时也使舆论对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将“学术组织”命名为“大学”的行为产生质疑。而该学术组织作出的解释并没有打消公众的疑虑。舆论认为,学术组织需要正本清源,组织设立要遵循国家民政部及组织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名称也应准确体现学术组织的本质。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而公众对胸痛认知不全面。学术组织应回归学术本位,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致力于胸痛救治知识普及,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能。

小凤雅事件应引起社会各界反思

近日,河南太康县3岁女童王凤雅因罹患网膜母细胞瘤病逝,引发网民关切。该事件自4月已引发舆论关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王凤雅母亲杨美芹在“水滴筹”筹集救助费用,在“爱心妈妈”微信群里的志愿者的帮助下,王凤雅小朋友到北京治疗。经诊断后,其家人最终决定返乡选择“保守治疗”。随后,“小希望之树”微博发布《寻人启事》称“家属不顾小孩生死,强行带着孩子跑了”“怀疑这是一起团伙诈骗”;“作家陈岚”在微博中称“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声称其家属诈捐、重男轻女。经过自媒体的发声指责,受捐助者家属遭到舆论声讨。4月23日,公安机关调查组向媒体表示,“目前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事件暂时平息。

5月24日,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再次引发舆论诸多质疑,舆论恶化指责升级。文章称,王凤雅母亲利用重病幼女在水滴筹等多个平台筹集善款15万元后,对其女消极治疗,却将筹集资金疑用于王凤雅弟弟的唇腭裂手术,致其死亡。再次质疑其家属诈捐、挪用善款、弃女救子、虐待儿童等。

《北京青年报》报道,受捐助者家属针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做出回复,称善款筹集是38638元,并已经将剩余善款共计1301元上交给当地相关部门,太康县张集乡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收到剩余善款。公益组织嫣然天使基金会也侧面证实,王风雅弟弟治疗兔唇的费用由该基金会承担,因此,基本排除善款用于治疗儿子唇腭裂的传言。

水滴筹官方微博于5月25日与27日分别发布《水滴筹关于重病幼女雅雅的声明》《“水滴筹”关于王某雅事件的相关情况通报》,回应近日网传的部分消息并对与事实情况不符的部分进行辟谣。截至目前,基本可澄清“诈捐”事实不存在,但部分网民对11000元的奶粉、玩具等开销仍存在疑问。

舆论观点:质疑是权利,但应基于事实

质疑是权利,但应基于事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微评认为,把正常而正当的求助污蔑为诈捐,不是行善而是作恶。《新京报》评论指出,质疑是在发泄愤怒而不是在关注孩子本身,在事实确证之前,不轻易出恶语,也是应有的克制。

网民从事件曝出时的集体指责到事件澄清后的纷纷道歉,面对舆论风向的转变,部分网民反思,质疑的本质是提出问题,而非盲目自我定论。

舆情点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

小凤雅事件自4月以来持续发酵,多个自媒体发声引导舆论,一时间,“诈捐”“挪用捐助款项”“虐待儿童”“放弃治疗”“重男轻女的落后意识”等关键词刺痛了大众的神经,激起网民的愤怒情绪,受捐助者家属受到集体声讨。随着慈善平台和受捐助者家属对事件的澄清,舆论也发生戏剧化的反转,网民纷纷受捐助者家属致歉。

王凤雅事件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不仅反映了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慈善平台的制度不完善、捐助过程不透明、个别地区的存在落后思想、患者及患者家属缺乏对现代医学科学诊疗的认识、爱心人士、志愿者与受捐助者彼此信任的缺失等多个问题,同时也是反映出社会各界的善心善意被错误舆论导向消费,导致网民意识被裹挟。

在信息过剩与信任缺少的时代,公众如何甄别信息,媒体如何坚守底线报道真实,社会监督者如何在自媒体理性发声,清朗的舆论环境又如何营造……同样也应引起反思。舆论监督不是审判,遵循法律,基于事实,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才能真正彰显社会正义力量。

健康体检行业乱象亟待整治

近日,新华社发布《“专业值”偏低 “忽悠值”偏高——部分体检机构乱象调查》,报道称,经调查发现“一些体检机构不在专业上下功夫,而是靠‘薄利多销’的噱头吸引人,‘等鱼咬钩’了再狠‘宰’一刀。”还有一些体检机构把小问题夸大,“一方面是为了让体检者做进一步更细致的检查以牟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免责,一股脑儿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写出来,防止漏报,实际是对专业不自信。”体检行业由于准入门槛低、专业人才少等原因,体检机构良莠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

舆论点评:舆论建议多措并举促整治乱象

近年来,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加之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健康体检成为当下的公众消费的热点之一。但随着健康体检市场需求的不断壮大,体检行业的医务人员准入门槛低、乱设检查项目、过度医疗、推销办卡乱收费、漏诊误诊、服务劣质等问题频发。

健康体检本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今却成了部分体检机构的“摇钱树”,网民普遍认为“薄利多销引客来再狠宰”“小问题夸大 不当检查‘高频’”等不当行为需以重罚,部分网民认为此类乱象说明个别体检机构和医生的道德底线崩溃。

舆论分析造成行业乱象的主要原因是体检行业监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医疗人才缺少、收费不透明等,并给出行之有效的整治方法,光明网发表《乱象丛生的体检机构也需“体检”》时评,表示乱象暴露了行业监管滞后、乏力及其背后的漏洞。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体检者健康观念应该与时俱进。其次,加强行业监管首先要明确政策规范、填补制度漏洞,建立统一的“体检医疗服务规范”。第三,对那些扰乱市场秩序、诱导欺骗消费者的体检机构,相关部门应重拳出击,净化市场。舆论认为,健康体检乱象亟待监管部门“体检”,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整治才能保障健康体检市场的有序发展,进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标签: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905 144 107@qq.com

同花顺经济网 豫ICP备20014643号-14

Copyright©2011-2020  www.thx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