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能源电力行业“走出去”提供工具书和参考书,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了《中国-东南亚能源合作报告》。根据报告,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合作正在成为中国-东南亚经贸和投资合作新的增长极,下一步,新能源的发展将为中国和东南亚的能源合作创造更多可能。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姜士宏介绍,为适应新时代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需要,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自2020年起编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年度智库报告,每年选取一个特定区域开展研究,本年度聚焦东南亚地区。报告全面梳理东南亚国家能源电力行业情况,研判东南亚国家能源发展趋势,系统分析双方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力图打造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走出去”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近年来,得益于东南亚国家总体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口红利,东南亚国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东南亚国家GDP年均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较全球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近十年,老挝、柬埔寨、越南GDP增速较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GDP绝对增量较大。
与此同时,在能源消费方面,过去五年,东南亚地区石油消费比重显著降低,煤炭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显著上升。2018年后,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成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主力,目前已超过煤炭,成为东南亚地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品类。
与水平相对低的能源消费相对应的是,东南亚人均碳排放水平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2019年,东南亚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17亿吨,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53吨,约为全球人均碳排放的54%。
东南亚国家一方面电力消费呈现增长趋势,但另一方面存在电力缺口。这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提供了空间。
2000至2020年,东南亚国家电力消费总量年均增速超过5%,其中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增幅较大,越南、印尼、菲律宾的电力消费绝对值增长较大。然而,东南亚目前仍有近2700万无电人口,主要集中在缅甸和柬埔寨。
报告显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双方石油、天然气、煤炭贸易十分活跃,有效保障了各国能源安全。双方企业在水电、新能源、火电、电网等领域开展了大量项目投资、项目设计、项目工程服务合作,有效改善了当地电力供应、增进了当地人民福祉。
具体呈现如下特点:东南亚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地;可再生能源投资合作以水电为主,火电投资以大容量高参数煤电为主;电网投资力度加大,股权收购类项目增多;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主要市场。
报告还对东南亚地区能源和电力发展进行了展望。根据报告,可再生能源有望在2025年左右成为最大消费品种,这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东南亚地区新能源装机有望超过100吉瓦。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地区将新增光伏装机约70吉瓦,2030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90吉瓦,其中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光伏装机增量较大。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地区将新增风电装机约40吉瓦,2030年风电装机总量约43吉瓦,其中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风电装机增量较大。
基于数据研究,报告还针对中国-东南亚能源合作提出了行动建议。报告提出,为保持和扩大中国-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的良好局面,建议双方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绿色能源全产业链、电力互联互通、天然气需求侧合作、能源技术创新、标准互认、人员沟通和技术援助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推动双方能源低碳转型发展。(杨 光)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