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孩子拉到脱水的轮状病毒!如何科学预防感染?-微动态
发布时间:2023-04-25 15:32:16 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滚动 > 正文

什么是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儿童、婴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是引起严重脱水性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几乎每个孩子在5岁之前都被轮状病毒感染过,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由轮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每年导致约21.5万名婴儿死亡,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国家。即使是在卫生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轮状病毒也是导致严重腹泻最普遍的原因。

轮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是什么?


(资料图)

人是人轮状病毒株的唯一宿主,尽管经典的流行病学还没有确定轮状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但含有动物和人轮状病毒基因片段的重配轮状病毒株已被确认。传染源主要为被感染的人。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腹泻第3~4天粪便中仍排出大量病毒,病后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 18~42天。患病婴儿的母亲带病毒率高达 70%。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感染,潜伏期2-4天后出现水样腹泻和呕吐,继而导致脱水症状,并伴有发热和腹痛。

轮状病毒的何种结构

参与感染人体过程?

1973年,Bishop等人首次发现轮状病毒。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无包膜RNA病毒,颗粒直径约75nm,由三层二十面体蛋白衣壳组成。其基因组包含 11节段的双链 RNA ,编码 6 个结构蛋白(VP1、VP2、VP3、VP4、VP6、VP7)和 5 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NSP4、NSP5),內壳蛋白为 VP6,核蛋白为 VP1、VP2 和 VP3,最外层由两种蛋白形成,VP4 和 VP7,其中 VP4 形成刺突样结构。在轮状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VP4 蛋白经胰蛋白酶作用,裂解形成 VP5*和 VP8*两个功能多肽片段。VP8*蛋白主要参与受体识别,对病毒宿主范围和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感染过程中宿主产生的 VP8*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可以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侵入。

根据 VP8*核苷酸序列差异,可以将 A 组轮状病毒分成不同的 P 基因型,其中 P[8]最为常见,P[4]次之,P[6]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P[4]、P[6]和 P[8]型的占比超过 90%。HRV 外壳蛋白 VP7(糖蛋白或 G 蛋白)决定 G 血清型,外壳蛋白 VP4(蛋白酶敏感蛋白或 P 蛋白)决定 P 血清型,常见的人 A 组轮状病毒 G 血清型为 G1、G2、G3、G4、G9,P 血清型为 P4、P8。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哪些人群?

A 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患病高峰年龄为6~24个月龄,6个月龄以下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较少发病。新生儿和成人也可感染,但成人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症表现。轮状病毒感染后可产生抗体,特异性IgG持续时间较长,有无保护性尚未肯定。有再次感染而发病的报道。A组轮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秋冬季为多见,在热带地区无明显季节性。是发达国家住院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94.5%的2岁以内婴幼儿感染过轮状病毒,0-5月龄婴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4%,6-11月龄婴儿检出率为 53%,12-23月龄为57.7%,24-35 月龄为39%,36-59月龄为15%。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为1.77:1。我国每年10月份到次年1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轮状病毒是如何感染人体肠道

并引起相关症状?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通过轮状病毒外壳蛋白 VP,(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轮状病毒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然后在上皮细胞胞质内增殖,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使正常肠黏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减少,同时降低双糖向其他单糖转化,不被吸收消化的双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人肠腔,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呕吐。

目前认为肠上皮刷状缘带有乳糖酶是轮状病毒受体,可使病毒脱外衣壳进入上皮细胞。婴儿肠黏膜上皮细胞含大量乳糖酶,易感染轮状病毒。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因此,A 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但某些人种乳糖酶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这些人群中的成人也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如何预防孩子感染轮状病毒?

疫苗接种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最简单、最佳的手段,所以应尽早接种。经常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您和孩子的手,注意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奶瓶严格消毒。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