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播报:个人碳账户”引领绿色未来 商业银行助力“减碳”进入“个体时代
发布时间:2022-09-27 09:54:29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下单符合低碳标准的小份餐就可以获取“碳积分”、一次绿色出行就能够积攒“绿色能量”,这些储存在每个人碳账户中的低碳数据还可以进行积分兑换,最终实现低碳行为的价值转换……

2022年9月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已满两年。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减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碳账户”的概念正逐步深入到个人的生活领域,成为公众了解并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一扇窗口,也让“减碳”正式进入了“个体时代”。

近两年来,碳账户的实践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各家企业及平台推出碳账户后,多家商业银行也陆续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激励客户自觉践行绿色行为。


【资料图】

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个人碳账户”已经覆盖了绿色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电子缴费、植树造林、在线会议和二手交易等多个领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未来,‘个人碳账户’还将在绿色政务、绿色信贷、绿色生活、绿色公益等领域继续拓展。”

全国多地启动碳账户试点

“所谓的碳账户,其主要功能是记录行为主体依据国家碳排放计量标准,将生产或生活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的结果。”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碳账户将客户日常“碳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尝试与金融服务挂钩,有助于增强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助力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今年8月,随着“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活动的正式启动,很多北京市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可以记录个人碳减排成果的“碳账本”。在这个“碳账本”中,市民所有有关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等行为都被记录在册,还能够获取积分,兑换更多奖励。

试点启动“个人碳账户”,北京市并非个例。当前,“个人碳账户”已经先后在浙江衢州、广东广州、湖北武汉和四川等多地开启了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了促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效果。

“碳账户体系建设是推进‘双碳’工作落地、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衢州数字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衢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凭借碳账户体系,衢州正在走出一条能计量、可核算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自2018年以来,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的试验区,衢州在全国首创银行“个人碳账户”,从节约纸张、用电用水、交通碳排等18类日常场景折算个人绿色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4月,衢州碳账户体系已覆盖全市233万户社会居民。通过对碳账户的全方位应用,“十四五”期间,衢州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19%。

银行业“碳”路前行开展金融创新

随着社会对碳账户的热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凭借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正在纷纷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

9月7日,建设银行发布的《关于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的公告》称,该行“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已完成登记,并正式开始测试。基于“碳账本”,建设银行将为客户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等个人金融服务,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2022年4月,中信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中信碳账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

“本次发布的‘中信碳账户’,围绕城市的碳普惠机制建设,让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推动绿色低碳广泛融入民众生活。”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中信碳账户”注册用户数已达到40万户,累计在线金融场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0吨。

此外,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汉口银行以及衢江农商银行等数十家商业银行也在近两年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个人碳账户”不仅有助于宣导绿色低碳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场景。

鲁政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推动‘人人享有碳账户’,有利于后续推出基于‘个人碳账户’的绿色金融服务,通过类似的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和习惯,从而推动社会层面大众减碳,促进资源节约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同时,碳账户的建设也将成为银行拓展金融服务场景的重要方式。“利用碳积分兑换相应礼品及金融服务权益,激励客户归集相应的金融业务和行为数据,使得商业银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生活、消费、出行等各方面的习惯和行为。”董希淼认为,通过这些“碳信息”刻画出的精准用户画像,能够帮助银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成熟的碳账户体系有待建立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相较于国外碳普惠机制的具体实践,我国碳市场建设起步较晚,碳体系构建尚未完成,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亟待完善的地方。

鲁政委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缺少‘个人碳账户’开设和使用制度、缺乏个人碳减排计算标准、难以获取碳相关数据、碳普惠机制有待丰富且商业模式尚待建立,是目前商业银行探索‘个人碳账户’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董希淼则认为,碳账户目前仅在小范围试点,尚未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接受。对个人客户而言,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的认识度不高,在社会层面的普及率较低,同时,各平台积分兑换政策力度不大,激励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之,无论是‘个人碳账户’还是‘企业碳账户’,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董希淼坦言。

在我国加快推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成熟的碳账户体系?

“一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碳账户体系标准化及运用;二是统一积分规则,支持和保障碳账户可持续发展;三是优化数据采集,拓展场景应用,实现碳数据安全共享。”鲁政委认为,商业银行也要创新金融激励,研究深化绿色金融与碳账户的融合和应用。

“从长远来看,我国还可以探索推出‘个人碳配额’,为每个公民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权,储存在个人碳账户中,作为个人的碳排放配额。”董希淼建议,个人在购买汽油等能源时将扣除碳配额,未使用的碳配额可利用碳账户进行自由交易,从而实现强制性减排市场、自愿性减排市场和碳普惠交易市场的有机统一。

标签: 商业银行 金融时报 中信银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