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双碳”将带来怎样的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2022-11-03 07:57:15 文章来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资料图片)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降碳、低碳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双碳”工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碳达峰碳中和从意识主张变为正式行动,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践行环保责任,其背后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未来产业竞争的焦点将围绕碳中和技术展开。

所谓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让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0年,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首先从时间跨度看,欧盟国家大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实现碳达峰,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时间的距离是50年-70年。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的时间表是30年。从排放总量看,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中国需要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来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降幅,其艰难程度足以想象。

实现碳中和,首先需要推动能源革命。“双碳”时代,世界经济将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全球能源版图面临革命性重构。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达84%左右,燃煤发电更是占到全部发电量的62%左右。而当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占比约为16%。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幅压降目前占比高达84%的化石能源,提高占比仅为16%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因此,能源结构将发生深刻改变。

从目前建设中的光伏大基地就可以感知到未来能源变革的方向。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为例,该电站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电站之所以以骏马为名,是因为若从空中500米的高度俯窥,可以看到由19.6万余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组成的“骏马”奔腾图景,因为外形独特,电站建成以后这里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晋网红打卡地。骏马电站是全国第三批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从建成到现在(2018年12月建成)已经发电24亿度,相当于节省标准煤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除提供新能源供给外,电站还发挥着生态修复的作用,利用光伏板挡风、遮光的功能,农户可以在光伏板下、板间种植农作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因为其不稳定性和间歇性,曾经一度被称作“垃圾电”。打破风、光、水能源系统“靠天吃饭”的局限性,当前研究机构正致力于对影响风、光、水发电的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预测研究,同时加快构建综合储能系统,建设风、光、水等相互补充的综合能源基地,把原来不稳定的电变成可以平稳输送的优质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的成本变得更经济,十年前光伏上网电价约为每度电1元,现在价格已降为每度约1毛,与火电的发电标杆电价相同;而且伴随技术进步,光伏发电电价还有可能继续下降。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拥有更大压缩成本的空间。可见,在诸如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事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技术创新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近年来,我国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一些领域内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低风速、抗台风、超高塔架、超高海拔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10兆瓦海上风机开始批量生产。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从以煤电为主到可再生能源为主,能源结构的变化为产业变革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双碳”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只限于能源领域,它将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下,能源、电力、材料、建筑以及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将出现一系列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低碳化也将成为产业链新标准,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将催生一个巨大的零碳新工业体系。

放眼全球,一场空前的零碳革命已然开启。未来,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们应当抓住这个产业变革机遇,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换道超车”。

标签: 可再生能源 二氧化碳 能源结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