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押小米48亿,印度对中资企业的吃相难看
发布时间:2023-06-16 13:39:51 文章来源:邱林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聚焦 > 正文

议事 | 文/邱 林


(资料图)

继印度执法局扣押小米48亿元资金一事引发国际关注后,近日印度官方又对在印开展业务的中国手机公司提出了新要求。据印度《经济时报》6月13日报道,印方已要求小米、OPPO和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公司,必须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位。

此前,印度相关部门向小米科技印度分公司和3家银行发出通知,指控小米违反《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外国实体转移资金”。为此在2022年冻结了小米555.1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资金,这相当于小米2022年净利润的57%。

印度市场一直是小米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米2014年进军印度市场,2017年成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2022年,在印度智能手机份额排名第一,份额达到了20%。然而,小米的出色表现,让印度人对其垂涎三尺。2021年年底以来,印度官方连续以逃税、做假账以及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突击搜查小米印度公司,扣押该公司巨额资产。

这显然是印度针对中资企业的明抢行为,其吃相十分难看。除了上述企业外,还有许多中资企业在印度的营商环境也逐步恶化,这是中资企业进入印度以来面临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系统性危机。截至目前,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性普查,打击对象从手机厂商、设备供应商到基础设施投资商、移动应用程序供应商。

如果我们进行梳理分析,就不难发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资企业,印度采取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利用”“赶超”“驱逐”“取代”的八字方针。我们将“取代”细化为“对华产业替代”政策,可以将其进一步简化为“三个替代”,即以“印度制造”及“第三方制造”替代“中国制造”、以“印度资本”及“第三方资本”替代“中国资本”、以“美西方+印度”的产业合作模式替代“美西方+中国”的产业合作模式。

有专家甚至将该政策进一步概括为ABC政策,即Anything But China(除中国之外,什么都行)。近几年来,印度基于“对华产业替代”政策,又借国际政治博弈的大背景,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中国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来扰乱、排挤、敲诈中资企业。

以上海电气投资印度为例。今年1月,上海电气发布公告称,2008年该公司给印度建造了6台660mw的电站,价值1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结果15年过去了,对方已用上海电气的设备发电了,到现在,不仅货款没有收到,反而被对方起诉到印度高等法院要求赔偿21.4亿人民币。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在印度经营,都是毫无问题,但是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印度不是针对某一家中资公司,也不是某一次中资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了问题,而是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对众多在印度开展业务的公司,用多种手段进行打击。

尽管印度打击的主要对象是中资企业,但是无形中也暴露出印度整体营商环境的恶化,从早些时候就宣布要退出印度市场的美国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等,到近期宣布要压缩或调整投资的花旗银行、瑞士豪瑞等公司。这些跨国公司都表现出对印度市场的失望。

《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印度官方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它们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者办事处,2000多家,听起来这个数字不是很大,但到今天为止在印度的外企约12000家左右,也就是说过去8年数字下降了20%以上。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印度人的心态是十分矛盾的:既羡慕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又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假想敌和竞争对手加以防设范。因此,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可以预料,今后像小米或上海电气这样的中资企业在印投资时,印度仍将故伎重演。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