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在线丨山东济宁: 2025年新能源发电量将达80亿千瓦时,占发电总装机37%
发布时间:2023-04-26 07:32:41 文章来源:KE科日光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能源 > 正文

4月25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政策新措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3-2025年)》情况。


(资料图片)

“目前园区内已建成了与水泥窑配套的9MW纯低温余热发电,在园区丘陵地带建成了1.5MW风力发电,利用园区内丘陵、山坡、水塘、堆棚屋顶、皮带廊道等建设了二期共计11.48MW光伏发电,充分吸收周边县城、村镇生活垃圾建设9MW生活垃圾发电,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用生物质稻壳建设9MW生物质气化补热发电。”发布会上,济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魏延武介绍,济宁海螺工业园区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以提高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为目标,园区内五种形式的绿色能源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075亿度、并网电量1.85亿度,节约标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已初步实现了园区零外购电的目标。

济宁海螺工业园区“零外购电”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园区,只是济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市产业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模式为方向,打造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济宁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曾凡玉介绍,到2025年,济宁建成、在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80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装机占全市发电总装机比重达到37%左右,新能源发电量达到80亿千瓦时。

为实现这一目标,济宁因地制宜,深入挖潜多样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潜力。

大力实施“光伏+”工程。重点深耕“光伏+塌陷地治理”基地,大力推动光伏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光伏+未利用地”融合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济宁市行政区域内未利用土地资源,结合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采用“光伏+”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发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积极发展“光伏+工业用地”集中式发电。支持能源企业利用自有工业场地、园区,积极发展集中式光伏。同时,依托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合理利用工业厂房、商业企业、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屋顶资源,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促进光伏发电就地生产、就地消纳。

稳步持续发展生物质发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煤炭消费压减,持续推动济宁市生物质绿色电力供应,打造生物质绿色电力供应工程。到2025年,建成、在建农林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4万千瓦左右。

多元拓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结合“双碳行动”,挖掘可再生能源绿色热力和绿色燃料等多品种绿色能源的供应潜力,打造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依托济宁市已有的太阳能开发利用基础,推动太阳能热利用由生活热水向城市供热、制冷转变,实现太阳能热水、采暖、制冷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扩大太阳能采暖、制冷和工农业热利用规模;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与常规能源体系相融合,推广“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热”“太阳能+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模式。

积极发展生物质热利用。按照就地收集、就地消费的原则,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供热,新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按照热电联产集中取暖规划建设,鼓励垃圾发电项目实行热电联产;结合用热需求和技术经济可行性,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林生物质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

规范推进地热能利用。加快推进地热能供热工程,结合济宁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矿业权设置,围绕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和地方供热(制冷)需求,依托先进地热开采应用技术、地热高效梯级利用、尾水回灌技术,打造一批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地热清洁供热(制冷)示范小镇。加快推进地热能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和地热能开发院士工作站以及热泵机组生产厂家、地热勘查施工单位等,加快推进地热能科技创新。

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区。加强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网、氢能等核心技术研发与融合。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区域供电、供热、供冷、交通等各领域的应用,培育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与用户侧智慧用能新模式,逐步建立适应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

鼓励储能应用示范。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微电网等项目开发与建设,加大储能发展力度,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研究,重点打造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宁德时代兖州区、任城区和微山县大型共享储能项目建设。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