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高纪凡、钟宝申、李仙德、陆川等共话2022年光伏产业问题
发布时间:2022-08-02 09:39:59 文章来源:KE科日光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能源 > 正文

2022年7月20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2年光伏产业链供应论坛”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召开。


(资料图)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高纪凡董事长、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钟宝申董事长、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李仙德董事长、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陆川董事长、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庄岩总裁、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刘勇董事长、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王体虎总经理、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程旭东副总裁、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陈四雄总裁参与对话。

对话嘉宾就2022年光伏产业链供应情况、市场发展预期及产能扩张节奏、“垂直一体化”布局的机遇和风险、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创新路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行业的影响、储能与光伏的结合以及产业配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Q1:站在组件价格重回2元/W,硅料价格回到十年前高位的时间点上,企业如何理性的判断后续市场增长预期和企业自身产能扩张节奏的匹配关系?另外,不管如何争论,一体化目前看起来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对于这轮光伏企业一体化的布局,其中的机遇与风险在哪里?

隆基钟宝申:目前由于市场需求的旺盛,所以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产能不协调,不匹配,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普遍现象。正是因为光伏行业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处在“青少年”时期,所以大家对它的发展速度预期不准确,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不平衡。其实这是市场经济的魅力。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谁付的起钱,谁就拿走东西”,资本是逐利的,利润丰厚就会跟上供应,满足需求,所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链会进入一个新的均衡的状态。

对于企业来讲,虽然有市场不可预测性因素,但是投资的时候还是要对需求和供给做判断,以及判断未来三、五年的供需如何、参与者的情况、自身的优势、自身技术的差异化,合理规划自身的业务。

关于一体化方面,我认为企业选择一体化还是要看自身差异化的能力和领先优势在哪,在有差异化和领先优势的区域发展自身的业务,风险更低;而在没有优势的领域可以和有优势的企业合作共赢。

正泰陆川:虽然目前各环节产能不断扩张,但是产能的投产需要时间节奏。例如有些核心材料交货期超过12个月,产能释放周期较长,所以我认为如果是要新投建项目,可能要预判18个月以后的市场情况,分析是否应该产能扩张,企业经营者应该对未来趋势具有清晰的判断。还有就是对技术变化的判断,目前行业呈现从P型向N型转变。如果形成比较定性的技术方向,那么硅片和电池片也会相应的技改、引起产能扩张。

对于垂直一体化的优势,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保供,在当下某些环节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垂直一体化有很强的优势。二是垂直一体化对新的技术可以很快地验证和应用。三是,外部环境因素,比如美国对贸易上提出一些要求,垂直一体化企业能够更好建立原材料追溯的体系,从而应对风险。

亚洲硅业王体虎:光伏本身是一个不连续的能源,如果不解决大规模的储能问题,光伏产业的天花板就不会太高,我建议政府决策者和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和投资综合效率高、安全可靠、成本低的储能资源,而不是像现在所有资本蜂拥无节制的扎进光伏产业。除此之外,我认为只有解决掉储能这个短板,光伏产业才会迎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而对于垂直一体化我认为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2008年第一轮硅料紧缺的时候,各家中下游企业向上延伸;2011年很多上游企业又有向下游方向延伸。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终端市场是制约所有制造企业的瓶颈。市场需求好的时候,垂直一体化是一个机遇,可以抵抗产业链环节的供给不平衡;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任何一个环节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话也容易成为负担,所以要谨慎布局。

Q2、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行业,近两年又迎来晶硅电池迭代的十字路口,同时电池技术的进步会连带影响辅材以及设备环节的技术路线发展。那么光伏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路径有哪些,以及这些应用新技术的产能对老产能的替代,将对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做出怎样的贡献?

天合光能高纪凡:几十年来,光伏产业经历过拥电池为王、拥硅为王、拥玻璃为王、拥硅片为王等阶段,从没有拥组件为王,而组件环节才恰恰是光伏产业面向终端用户的环节,这与很多产业的特征不同,说明产业的生态还需要提升。技术变革、资本运作等都是光伏产业发展中间的浪头,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产业规模、全球影响力、技术研发等环节都已全球领先。在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时,大家思考产业链、生态链的布局与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与此同时,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行业最终发展方向还是要以用户为中心,未来产业发展将会向“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体系”的方向发展。这是任何产业发展到更高时代的基本特征。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主要还是围绕一个中心点、三个支撑而展开。一个中心点就是最后终让终端用户的发电系统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以此展开的三个支撑分别是保证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效率提升、大尺寸以及以整个解决方案为导向。

未来的产品用途会越发广泛、多元。除了地面电站以外,光伏电站已经走向海上、高海拔、高温地区,还有挂在空中的场景等等。所以如何构建在不同场景下,精准性、特征性明显的整个光伏系统方案,成为未来一个新的重要趋势。我认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更高效率,更大尺寸以及精准性的市场整体解决方案,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基本导向。

一道刘勇:我觉得谈到创新,其实更应该全方位去看光伏产业链的创新,目前行业技术创新更多集中在电池中端部分。对硅料硅片以及下游系统集成端的创新关注不足。光伏产业产生的价值最终都要体现在用户端,对于用户来说投资收益率、度电成本才是价值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系统集成带来的价值,其实很多情况下都超出了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总体来讲应该更关注各个环节包括上中下游的创新,才会对电站收益率带来了巨大提升。

另外,N型是目前一个比较大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很多供应链上的配套原材料、技术都需要一些创新来匹配,所以说N型带来了机遇的窗口。

中来程旭东:降低发电成本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背板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中来结合整个市场需求,开发了豪博客透明背板解决方案。为双面组件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丰富了整个供应链。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廉价背板,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创新,而是通过牺牲可靠性来实现了降本,其质量风险潜伏期更长,造成的损失也将无可估量。

Q3、中国光伏产能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对于海外产能落地我们重点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尤其是那些在国内扩产的时候,我们不用过于在意,而在海外扩产的时候变得尤其重要的一些因素?

晶科李仙德: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规模化的产能,不会因为光伏进入平价市场化的行为,以及国外政府对当地光伏的支持而受到冲击。从短期来看,海外产能肯定有市场竞争力,并有不错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政策变化带来了成本压力。

我认为海外产能落地的考虑因素有三:第一是地缘政治,要关注政治风险,货币汇率变化,这些是在海外投资最大的风险。第二是工业基础,虽然国外没有中国产业完整,但是还是需要一些产业链的匹配。第三是资源竞争,不管是从电力、人力、物流,包括投资成本。总体来讲,去海外投资还是要谨慎。

阿特斯庄岩:一直以来的贸易壁垒和日益激烈的国际地缘政治使得在海外当地建厂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海外建厂能够避免一部分政策溯源问题,但是也有挑战。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建厂需要考虑建设周期的问题。第一在美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十年之内可能会遭遇不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进口问题以及会不会进一步出现商业壁垒。第二在美国建厂涉及的投资成本Capex计算、成本回收周期等问题。第三不能只看光伏的海外投资,也要考虑储能的海外布局以及考虑到进入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涉及电力电子、电力交易相关的问题,还有地缘政治敏感的问题等等。

Q4、当前贸易环境下,光伏企业如何应对合作共赢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中国光伏企业怎么保持目前这种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另外,也请嘉宾谈谈目前所谓的“内卷”严重的行业形态,对未来全球光伏行业的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隆基钟宝申:对在海外的中国企业来讲,不仅仅是适应和应对政策风险问题,通常还会面临客户订单交付以及违约风险问题,一旦遇到这种风险,企业的责任和压力很大,应对手段也比较少。所以怎样能够追求合作共赢,我认为首先要给客户、包括所在地的政府多沟通,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多倾听合作伙伴的立场,对他们合理的诉求,积极回应,真正让大家理解到合作共赢。

另外,中国光伏企业要保持全球的领先优势,我认为还是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真心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关心客户的资产安全和收益保障,因为质量是制造业的金字招牌。第二点要利用中国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协同合作伙伴,加快创新步伐,做更好的产品。

内卷这个词,我认为应该叫“同质化的过度竞争”更合理一点。事实上同质化的产品,只有在行业增长的时候才能够获利。一旦进入行业低迷期,同质化产品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只有有特色,差异化,具备对准客户需求的精准服务与产品,才有未来盈利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亚洲硅业王体虎: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目前面对两个来自国外的挑战,一是强迫劳动指控,二是碳税。强迫劳动指控方面,企业可以在未来选址上慎重,依靠政府应对这种挑战。碳税方面我们应该要从两个方面做。第一与光伏产业相关的原材料,比如铝、工业硅这样的大众原材料,应该增加出口碳税,把尽可能多的电解铝、工业硅原材料留在国内提供给光伏应用。第二,光伏行业协会应该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各省区电网电力排放因子的认证公布,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欧盟的电力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库更新中。

行业怎么样避免内卷?我个人建议:同行之间避免恶性竞争,上下游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持所有产业链能够拥有适当的利润,有了利润才能谈得上研发投入和规模化经营,才能确保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保持全球的主导地位。

中来程旭东:光伏企业应该加强与客户、供应链核心企业沟通,做到深入协同,实现共赢。光伏企业想要保持领先的地位,从辅材的角度来讲,应该实现安全可靠、技术创新。从客户需求出发,应该开发出适合不同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减少低端的同质化的竞争。虽然现在光伏行业,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但我们相信在各个环节产能匹配之后,整个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Q5、当产业配套成为一件躲不过去的事情的时候,企业如何去平衡地方产业配套要求和企业自身的产能布局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除了产业配套之外,别的方法能打破以资源换项目投资的僵局?

晶科李仙德:关于国内地方产业配套问题,李仙德表示,地方产业配套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招商策略了。作为光伏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呼吁资源竞争的公平性,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光伏项目推进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没有其他资源优势,只能通过光伏项目指标来完成地方的招商工作,光伏企业也应该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当然,在此过程可以通过招商进行资源竞争的倾斜,但不能形成垄断或本土贸易保护。我们需要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打破目前的僵局。

短期的一些需求的暴增在未来肯定会带来整个行业产能的过剩,然后过度竞争,到最后资本退出,这对于行业伤害非常大。中国已经有全球最大的产能,也是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行业上下游应该共同做出一些行动,促进行业稳健发展,需求平稳上升。

正泰陆川:首先我认为应该比较客观看待产业化资源的逻辑。就比如一般项目选址都要选择在产业链配套、劳动力成本、用电成本、政策支持等有优势的地方。产业化资源也是同样道理,资源本身也需要有价值。并不是有路条,有指标,电站就变成了好东西,有的地方即使没有任何产业的投资要求,整个电站收益率也已非常低了。

我认为能够实现产业化资源的区域,也是因为在本身电站收益率不错的情况下,再配置一些产业,形成一定的联动,使得产业虽然不如东部市场政府支持力度大,但是通过电站部本身能够形成相应的收益。我觉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基本的“土壤”能够去滋养产业配套这件事情。

如果要打破目前这种僵局,第一,希望国家能源局能加强一些督导,因为国家能源局也不鼓励这种行为。第二,促进地方与国家能源局交流,引导地方自己首先做一些经济账的测算。

Q6、随着光伏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储能未来的需求越发迫切。虽然需求爆发但是其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对经济性比较敏感。在当下锂电池和变电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储能成为被挤出的边际需求。站在这个时点,“光伏+储能”在国内外的市场前景如何?储能系统的收益提升路径有哪些?未来我们除了期待碳酸锂降价之外,储能自身还可以做出哪些成本贡献?

阿特斯庄岩:谈到光储未来的前景,大的周期是增长的前景,但是如何保证它的利润又是一个挑战。关于利润涉及到了收入端和成本端。首先收入端:一是政府政策和补贴;二是容量服务收入;三是现在俄乌战争导致对能源安全的担心和整个电力价格的快速上升也增加了收入。而成本端主要有锂资源成本、新技术才研发和投入等等。目前上游锂矿价格下降幅度比较缓慢,也比较难;另外未来终端对于锂的需求不可预测等等,这些都导致产业链成本预期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大概率说的是,现在锂的价格处在一个高点,接下来可能下行的空间会更大。

另一个就是配置和技术选择问题。到底是调频还是容量服务、备用容量、削峰填谷未来会不会有变化,补容扩容等情况都会导致未来的不确定性情况,从而带来今天的配置对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巨大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未来你的整个储能系统设计和技术含量,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决定了你未来收入的能力。

科华陈四雄:目前储能应用场景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发电侧储能,第二种户用储能,第三种微电网储能。对于户用和微电网场景,储能是刚性需求,即使在现在储能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成本上也算得过来账,所以问题不大。但是电站配置储能的挑战就比较大了,从收益角度来看,压力也非常大。那么如何提升它的收益呢,我认为第一给储能系统一个独立的计表,第二从整个电网系统能够多调度储能系统,实现电网平衡。这两个将是决定对电站级储能收益提升的关键方法。

此外,降本方面我也建议大家应该从全链条的上去看整个系统的成本。一直以来大家都最关注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把储能系统成本按全生命周期全系统成本来看,会发现还有很多方面对系统效益提升和降本有很大帮助。最典型的就是寿命的提升,对部件的寿命提升,包括逆变器、电池、系统设计的寿命提升,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

标签: 垂直一体化 的情况下 技术创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