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南航 为“神舟十三号”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2-04-17 05:46:34 文章来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通讯员彭丽马翊博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感觉良好。记者了解到,从发射到运行保障再到航天员出舱,在各项任务中,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为“神舟十三号”保驾护航。

为降低航天员的着陆冲击,东大超轻多孔材料课题组为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研制了泡沫铝吸能部件。在东大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何思渊和东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戴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借鉴多孔结构仿生设计,进一步发展了多孔材料的设计理论,拓展了性能范围,为卫星等国家工程研制了多样化材料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并取得应用成功。

航天飞行过程中面临失重、亚磁场、噪声、辐射等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健康状态提出挑战。南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研究。

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这也是神舟飞船首次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南航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测试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三位航天员在太空期间先后成功出舱,这背后凝结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应航天员中心、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委托,南航机电学院张得礼副教授领衔课题组,参与研制“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逼真地模拟了空间站出舱活动的机械臂转运以及定点作业支持工况,是出舱活动任务工程实验验证和航天员训练的重要保障。

从神舟十二号飞船航天员驻留太空3个月到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员驻留太空6个月,“超长太空之旅”有何重大意义?“空间站是非常难得的微重力实验室,它所提供的近乎无限时的微重力科研条件,可以得出在地面得不到的实验结果。另外空间站还可以帮助我们长期观测地球,同时获得空间站运行轨道内的太空辐射和电磁场长期数据,可以研究其对人类身体、各种仪器和材料的影响等。”南航航天学院教授闻新介绍,除了要完善空间站的建设之外,“超长太空之旅”更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验证了中国长期驻留太空的技术。

标签: 多孔材料 航天学院 技术难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