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跑出加速度 创新绩效改善显著
发布时间:2022-03-25 14:22:48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 > 正文

近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1)》(下称《指数报告》)。这项2021年广州创新能力的调研成果,展示了截至2020年末广州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历史变化情况。

《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创新链上的主要节点,构建了广州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以2010年作为基数(100分),2020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301.49分,2010—2020年年均增长11.67%。其中,创新绩效改善最显著。

根据广州创新指数指标目标值设定,总分300分代表了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整体水平。2020年广州创新指数计算结果,反映了广州的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创新资源▶▶英才广聚组成科创活动中坚力量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再创新高。2020年,广州R&D经费总量774.8亿元,较2015年(380.1亿元)实现翻番;“十三五”期间,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2.10%提升至3.10%,增幅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科技创新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可持续的资源保障至关重要。广州的“大手笔”投入,是一种为未来发展做布局、打基础的行动。《指数报告》的“创新资源”指标,反映了区域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

“广州作为经济总量常年稳居全国前列的城市,其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加大,一方面反映了广州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也为各地区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广州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指出。

根据《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广州将继续努力扩大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同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提升投入绩效。

《指数报告》提到,在“创新资源”下设的5个二级指标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得分最高。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2010年、2019年和2020年广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分别为9.50万人、20.80万人和23.00万人。

当前,广州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战略支点。去年12月,“云端”开启的2021海交会,首次实现了线上人才招聘、项目对接、3D展览、即时会议。突破时空限制、联动海内海外,海交会致力开辟一条群英荟萃、风云际会的“双创”通途。

近年来,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到成立广州人才集团,从制定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到加快创建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广州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根据《指数报告》,寓意为创新人力资源密度的“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二级指标显示,2020年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8.51人,较2019年的133.76人有较大幅度提升。

企业创新▶▶市场主体擦亮“广州智造”品牌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助力我国汽车生产线的柔性化、精细化、标准化能力全球领先;疫情防控中,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完美日记蝉联3年天猫彩妆销量第一,线上销售额背后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加速……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4名,约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一,有力支撑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在广州这片沃土上,独角兽企业轮番涌现,“隐形冠军”强势崛起,创新边界不断打破。

《指数报告》运用“企业创新”指标,反映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强度和效率,由企业的创新活跃度、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产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指标构成。其中,“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这项二级指标得分最高,较2019年得分大幅提升。

该项指标展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效。2020年,广州积极推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出,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撑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广州致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广大企业的使命与希冀。《指数报告》提到了两项二级指标,对此有直观呈现。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反映产业结构转型情况。该指标得分在企业创新5个基础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二,为企业创新指标的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广州市推进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建设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州该指标未来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反映知识含量大、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表现。该指标在“企业创新”下属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较2019年下降了19.75分,说明广州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绩效▶▶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广州实验室为打赢科技战“疫”立下汗马功劳;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创……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广州已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

在《指数报告》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创新绩效”指标为357.32分。“创新绩效”反映了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是评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得分最高的二级指标为“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该二级指标反映的是技术交易的活跃程度。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56.53亿元,跃升至全国第二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充分体现广州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丰富,转化通道畅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更多科研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近年来,广州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和驻穗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发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以及技术合同登记服务机构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

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链条技术转移服务,推出了“走进实验室”“企业院校行”“精英同创汇”,以及人工智能、高水平医院等系列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细分产业精准成果对接活动,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走进产业。

同时,广州推动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为创新成果构建高效的转化体系。

在“创新绩效”下属的二级指标中,位列次席的是“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其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尽管该指标排名较高,但得分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这与广州当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家数,由2019年的12099家下降为2020年的11611家有关。

历经多年快速增长,广州的科技型企业群落已有可观量级。当前,广州的高企培育已经进入到“树标提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指数报告》可知,若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广州仍需从现有的企业中进一步选拔“尖子生”。

创新环境▶▶“资金流”促进“创新流”产出

美国硅谷、深圳南山、北京中关村,“科创”与“投资”共同构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而今,广州也将对标上述地区,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风投创投集聚区,形成风投创投集聚“虹吸效应”。

2021年8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对科技金融工作进行了诸多创新性布局谋划。例如,探索设立私募股权交易平台;探索设立广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等等。

广州持续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释放体制机制潜能,汇聚人才、金融等各类要素的“光华雨露”,哺育出郁郁苍苍的“创新雨林”。《指数报告》以“创新环境”指标,来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二级指标得分最高,展现出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的融资状况。2020年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额150.49亿元。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州还出台并实施了《广州市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金融切入影响创新生态,广州深谙此道:科技发展从来不是踽踽独行。“创新流”更好更快发展势必依赖于“资金流”的支持;“资金流”的壮大也要依赖于“创新流”的持续产出。这从另一项反映企业经营政策环境变化的二级指标即可看出。

2020年,广州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总额561亿元,较上年大幅度增长了13.10%。2020年,广州此类经费总额占企业R&D经费比重由2019年的73.2%降至72.4%,下降了0.8个百分点。

这说明政府财政能为创新环境的打造“豁出去”,市场主体也将为科技创新的发展“加油干”。此外,广州区域的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有关指标也在持续提升。

当前,广州科技创新轴横贯南北,串联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南沙科学城等关键节点。平台环环相扣,资源互动共享,带动广州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加速!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发布

穗生物医药企业超5500家

数量居全国第三

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同步发布的《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从产业增长、发展环境、研究实力、创新成果、疫情防控应对等方面,展示了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面貌。

首先,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扎实。截至2020年底,广州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超5500家,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52家。广州与北京、上海并称全国三大医疗中心城市,人均医疗床位数排一线城市第一。

其次,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聚集度不断提高。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已被纳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百城百园”行动实施主体名单。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园区2018年度、2019年度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双创”示范基地,构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群,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广州重视基础科研投入。广州开设医学、药学、生物药相关专业高校有10所,拥有6个国际级生物领域重点学科,2020年新增生物医药类ESI全球前1%学科7个。目前全市共有13个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第四,中医药及体外检测特色优势明显。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推出“肺炎1号方”,有效改善新冠患者临床症状。达安基因、万孚生物、和信健康的检测试剂盒快速获国家注册,通过欧盟CE认证,金域医学单日核酸检测产能可达100万管。

此外,广州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推动投资活动。广州重点对新药临床研发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本地医疗机构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临床试验的支持。2020年全市50个生物医药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720亿元,新增6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

报告也揭示了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存在的短板,如龙头医药企业研发强度不高、风险投资活跃度不高、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CRO)服务产业发展缓慢等。为此,《报告》提出了多项针对性的措施。

《报告》提议,广州需要促进产业研究专业化分工,加强公共研发服务发展。加快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发展,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机构,促进CRO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融合。

同时,“中试”环节和成果转化体系也需要加强,例如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在政策方面,广州要健全审评审批制度,积极探索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

打造区域科创成果供给源组成创新平台建设主力军

穗政府部门属独立科研机构

规模仅次于北京

近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了《科研机构在广州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

研究显示,广州是国内城市中科研机构密集度排名前列的城市之一。广州科研机构R&D经费增量对当年全社会R&D经费增量的贡献,仅次于企业主体的增量。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干力量,广州科研机构发挥优势提升源头创新和战略科技功能,是亟须关注的问题。

2020年,广州政府部门属独立科研机构190家,数量规模仅次于北京,居国内城市第二位。同年,广州科研机构R&D经费达到138.93亿元,新增研发经费支出35.63亿元,同比增长34.49%,占全市R&D经费支出17.93%,占比创“十三五”以来新高。

广州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承载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成果重要供给源。广州科研机构主导和参与了区域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近年来,广州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研究课题产出等方面年复合增长率均达两位数以上。

其次,科研机构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015年来,广州新建科研机构、新增建设重点学科等,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新兴产业契合度高,35所新建科研机构中17所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占48.57%。

第三,科研机构发挥了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主力军作用。2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广州科研机构作为主承担或参与单位的达70%。其他不同层次的重点实验室、联合创新平台中,广州科研机构也是重要参与主体。

第四,科研机构成为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广州科研机构为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提供了多种科技服务;构建了与粤港澳及国内创新网络的紧密合作关系;成为跨国创新主体合作节点。

最后,科研机构还承载了区域创新要素聚合扩散的重要节点功能。例如,2019年广州非企业科研机构培养了248名博士毕业生、570名硕士毕业生;广州科研机构的R&D经费外部支出中,流向企业的资金一直稳定在全国第三等等。

研究报告指出,广州科研机构当前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包括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不强;科研成果全周期链式转化机制不够通畅;科研机构发展定位与广州区域创新功能协调不足等。

为此,该报告对强化广州科研机构功能与作用提供了对策建议。具体举措包括:优化重构科研机构集群,强化与产业联动协同培育打造旗舰科研机构;拓展创新资本等多要素参与,畅通成果转化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多维度深化科技开放,扩大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记者李鹏程实习生叶颖诗)

标签: 科技跑出加速度 创新绩效改善显著 创新绩效 广州创新指数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905 144 107@qq.com

同花顺经济网 豫ICP备20014643号-14

Copyright©2011-2020  www.thx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